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 金菊寒花满院香(重阳节)(2)

发布日期:2020-07-09 17:09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赏菊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十大名花:指兰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鹃花、水仙花和茶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菊花有一定的食用价值,《楚辞》多次提到食菊花,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7-8页。),“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78页。)。三国魏吴普等述《神农本草经》卷二说:“鞠华(鞠华:菊花。),味苦平。主(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因菊花在九月开放,所以九月又被称为“菊月”。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菊花被称为长寿花、延龄客,既赏心悦目,又能治病疗疾,于是赏菊、采菊、食菊、佩菊、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人们喜爱的活动。苏东坡诗云:“菊花开时即重阳”。菊花不仅是九月的标志,也是重阳节的象征,重阳节又称为“菊花节”。

重阳赏菊,宋代记载尤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南宋吴自牧著《梦粱录》卷五《九月重九附》:“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择其优者言之,白黄色蕊若莲房者,名曰‘万龄菊’;粉红色者名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名曰‘木香菊’;纯白且大者名曰‘喜容菊’;黄色而圆名曰‘金铃菊’;白而大心黄者名曰‘金盏银台菊’:数本(本:草木记数的单位。数本,即数株、数棵。)最为可爱。”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三《重九》:“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内人乐部,亦有随花赏,如前赏花例。盖赏灯之宴,权舆于此,自是日盛矣。”

宋代以后,人们依然传承着重阳赏菊的习俗。从元代卢挚《沉醉东风·重九》中“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任中敏编:《元曲三百首》,岳麓书社2004年9月第1版,第53页。)的佳句,可以想象当时士大夫“人共黄花醉重阳”的情景。

明吕毖辑《明宫史》记明朝皇宫中过重阳节,说:“御前进安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宫眷内臣自初四日换穿罗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寿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

清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记:过去北京俗称菊花为“九花”(以九月可开),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置于广厦之中,高低错落,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另有四面堆积成塔形者,曰九花塔。《清嘉录》讲苏州人喜欢瓶插菊花供欣赏,还将千百盆菊花堆叠成“菊花山”。

除了赏菊之外,还有簪菊的习俗。唐末《辇下岁时记》载:“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唐杜牧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又云:“九日黄花插满头”。宋晏幾道词云:“兰佩紫,菊簪黄。”宋司马光《九日赠梅圣俞瑟姬歌》云:“不肯那(通“挪”)钱买珠翠,任教堆插阶前菊。”宋苏东坡《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诗云:“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簪菊之俗一直传至明清。

重阳饮菊花酒也是传统的风俗。

菊花酒的酿制法,各个时代略有差异。晋葛洪撰《西京杂记》说:“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宋王怀隐等撰《太平圣惠方》云:“治头风,用九月九日菊花暴干,取家糯米一斗蒸熟,用五两菊花末,常酝法,多用细面曲炒熟,即压之去滓。每煖一小盏服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九月令》介绍菊酒酿制法,云:“菊酒香甘。黄菊晒干,用瓮盛酒一斗,菊头二两,以生绢袋悬于酒面上,约离一指高,密封瓮口,经宿去花袋,其酒有菊香。”九月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晋陶潜《九日闲居并序》:“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唐郭元振《子夜四时歌六首·秋歌二首》之二说:“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清代以来,四川人过重阳节,除饮菊花酒之外,还流行家家酿造“重阳酒”的习俗。如:同治十二年刊《重修成都县志》:“九月九日,人家酿酒,谓之‘重阳酒’。”道光六年刊《綦江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间有簪菊登高,饮茱萸酒者。是日造酒,谓之‘重阳酒’,备来岁需。制咂酒者亦如之。”嘉庆二十年刊《温江县志》:“(重阳)节前后十日,比户造酒,呼为‘重阳酒’,备来年之需。”清光绪十二年刊《增修灌县志》:“九月九日,人多酿酒,谓之‘重阳酒’,可以久留。”嘉庆二十三年刊《邛州直隶州志》:“九月九日,少登高者。田家多于此日酿酒,谓之‘重阳酒’。”道光二十年刊《江油县志》:“田家于是日酿酒,曰‘重阳酒’,隔年宴客以为美。”嘉庆十八年刊《峨眉县志》:“九月重阳,饮黄花酒,佩茱萸以登高。家家造酒,谓之‘重阳酒’。”家家造酒,造的什么酒?嘉庆十七年刊《南溪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是日登高,邑人士间有行之者。各以糯米酿酒,备来岁需,谓之‘重阳酒’。”1983年铅印本《武阳镇志》载:新中国成立后,传统重阳节民俗事象中,“唯有农村蒸‘重阳酒’(醪糟)还较普遍”。可见,过去所谓家家造的“重阳酒”,就是米酒,四川人叫“蒸醪糟”。

吃重阳糕

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在汉代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晋葛洪撰《西京杂记》最早提到九月九日食蓬饵。隋杜台卿撰《玉烛宝典》:“九日食饵者,其时黍稌(稌:音tú,即稻子。)并收,以黏米加(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周官·笾人》曰:“羞笾之实,糗饵粉餈。”注云:“糗饵者,秬(秬:音jù,即黑色的黍。)米屑蒸之,加以枣豆之味,即今饵也。《方言》谓之糕,或谓之餈。”

唐张九龄等撰《唐六典》膳部有节日食料,注云:“九月九日以麻葛为糕。”宋庞元英著《文昌杂录》云:“唐时岁时节物,九月九日则有茱萸酒、菊花糕。”

在宋人描述都市生活和民间习俗的几部常见书籍中都有重阳吃糕的记载。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都人于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重九之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閤分及贵家相为馈送。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则谓,重九之日,南宋都城临安居民“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又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曰‘春兰秋菊’。”(苏,又叫紫苏、赤苏、桂荏,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的果实,叫苏子。苏子,是一味常用中药,其性温,味辛,有降气除寒、补中益气、开胃下食、消痰利肺、和血止痛的功效。紫苏在中国种植约有2000年历史,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苏”条记载:“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可见紫苏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很常见。日本吃生鱼片,紫苏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物;韩国将紫苏叶作泡菜,越南米粉摊上也常用紫苏叶装饰调味。这里“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颗,名曰‘春兰秋菊’”,可能是用九月间刚收下的苏子,用梅卤微微浸渍,混合上用白糖(蔗霜)渍的梨子小颗粒、橙子小颗粒和石榴子(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八《物产·果之品》:“石榴子,颗大而白,名‘玉榴’;红者次之。”),这种类似蜜饯的食品,取个美名叫“春兰秋菊”。)北宋崔正言《和吕居仁九日诗》:“街头未易见清香,折取萧萧满把黄。归去醵钱烦里社,买糕沽酒作重阳。”宋代“买糕沽酒作重阳”已成里社百姓约定的民俗。

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九月九日》云:“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重阳花糕成为都市和乡村的重阳节应节食品。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云:“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累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穿山楂,绕街卖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当时的“花糕有二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制造以供用。”

清顾禄《清嘉录》卷九《九月·重阳糕夜作》记苏州食重阳糕后,织工夜作的情景:“居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阳糕。自是以后,百工入夜操作,谓之做夜作。清蔡云《吴歈》云:‘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

四川清代、民国地方志中也不乏九月九日“蒸糕,谓之重阳糕、食重阳糕、啖花糕”的记载。

饵,作为九月九日节令食品最初出现在《西京杂记》中,仅是祭祀食品,别无巫术功能。宋代,由于食重阳糕已成里社约定的民俗,民间取汉语“糕”的谐音“高”,赋予“重阳糕”吉祥的象征意义。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宋代民俗,“九月九日天欲明时,以片糕搭小儿头上,乳保(乳保:即乳母。)祝祷云:‘百事皆高’。”

糕不仅谐音“高”,而且重阳糕上的诸种饰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寓意。北宋吕原明撰《岁时杂记》:“民间九日作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数枚,号曰食禄糕。”“二社(二社:指春社和秋社。)、重阳尚食糕。而重阳为盛。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有面糕,黄米糕,或为花糕。”糕上的枣、栗、狮子之类饰品,都是中国传统的祈福象征物。

(作者:江玉祥 牛会娟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