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厚果崖豆藤
【别名】苦檀子、冲天子、苦蚕子、厚果鸡血藤。
【拉丁学名】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
【分类地位】豆科,崖豆藤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大型木质藤本,幼枝有白色短绒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30~50cm,具小叶13~17片,半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5cm,宽2~5cm,先端钝,基部近圆形,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被黄色绢毛,无小托叶。总状花序腋生,长15~30cm,花2~5朵簇生于花序轴的节上,长2~2.5cm;花萼钟状,有短柔毛,裂片极浅;花冠蝶形,淡紫色,旗瓣无毛;雄蕊10枚,基部合生,上部分离;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厚,木质,卵球形或矩圆形,1~3节,节间稍缢缩,长6~23cm,宽约5cm,厚约3cm。种子肾形,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桂花湾、乌龙沟等地崖边。奉节、开州、梁平、云阳、忠县、丰都、武隆、南川、綦江、江津、合川、北碚等区县有分布。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也有分布,生于山间灌丛中。
【药用部分】根、叶及种子入药。
【采集期】根全年可采,叶、种子夏、秋季采。
【药性功能】辛、苦、凉。有大毒。散瘀消肿,杀虫。
【主治病症】根:治跌打损伤,骨折,疥癣疮。叶:治皮肤麻木、癣疥、脓肿。种子:癣疥疮癞。
【用量用法】根皮适量捣烂敷患处。叶煎水洗或捣烂敷。种子研末敷。
【附注】本种毒性较大,常作外用,口服宜慎。
厚果崖豆藤
280.香花崖豆藤
【别名】鸡血藤、血藤、崖豆藤、昆明鸡血藤、崖胡豆。
【拉丁学名】Millettia dielsiana Harms
【分类地位】豆科,崖豆藤属。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长2~6m。老茎含紫红色液汁,幼枝被锈色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具小叶3~5片;小叶片革质,长圆形、椭圆形、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15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叶轴、小叶柄及叶脉上密被锈色短柔毛;小托叶针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达15cm,密被黄褐色绒毛;花萼钟状,5裂,肉质,密被锈色毛;花冠紫红色,长约2cm,旗瓣外面密被白色或锈色绢状毛;雄蕊10枚,9+1,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内弯。荚果扁平,长7~12cm,宽约2cm,厚约0.5cm,近木质,被锈色茸毛。种子1~5粒,长圆形,长约1.5cm,紫棕色。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九峰一带,山间林下。城口、巫溪、南川、黔江、开州、忠县、江津、江北、北碚有分布。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也有分布,生于石隙、岩边、林缘及灌丛中。
【药用部分】根及藤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微甘、涩、苦、温。补血行血,通经活络,养血祛风。
【主治病症】主治血虚体弱,月经不调,闭经,风湿痹痛,腰腿酸痛,四肢麻木,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15~30g,浸酒或水煎服。
【附方】治营养不良和失血性贫血:鸡血藤水煎浓缩,加糖制成糖浆,每毫升含生药2g,每服10~20mL,每天3次。(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香花崖豆藤
281.常春油麻藤
【别名】牛马藤、牛麻藤、常绿油麻藤、过山龙、牛肠藤。
【拉丁学名】MucunasempervirensHemsl.
【分类地位】豆科,油麻藤属。
【形态特征】常绿大型木质藤本,长可达20m,茎粗壮,断面直径达30cm,茎皮粗糙,灰褐色,小枝黄绿色,有明显的皮孔。三小叶复叶互生;叶柄长9~15cm;叶片坚纸质,卵状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7~13cm,宽4~6cm,先端渐尖,顶生小叶基部宽楔形,侧生小叶基部偏斜,两面无毛,网脉明显。总状花序生于老茎上;花萼宽钟状,5齿裂,上方2齿连合,外面有锈色长硬毛,内面密生绢质茸毛;花冠蝶形,深紫色,长6~7cm;雄蕊10枚,9+1二体,药二型;子房无柄,被锈色硬毛,花柱细长,无毛。荚果带状,木质,长可达60cm,种子间缢缩,被锈色长硬毛;种子10余粒,扁矩圆形,长约2cm,棕色。花期3~4月,果期7~9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公路下方一带。万州、南川、合川、沙坪坝、渝北、北碚,海拔200~1200m处有分布。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也有分布,生于阔叶林内阴湿处,缠绕于大树或灌丛上。
【药用部分】根、茎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甘、温。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血虚,贫血,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四肢麻木。
【用量用法】根、茎15~30g,水煎服或泡酒服。
常春油麻藤
282.红车轴草
【别名】红三叶、红菽草、金花菜、红花苜蓿、红荷兰翘摇。
【拉丁学名】TrifoliumpratenseL.
【分类地位】豆科,车轴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斜升,高30~80cm,多分枝,有疏生白色柔毛,三小叶复叶互生;基生叶叶柄较长,往上叶柄渐短,小叶无柄;小叶片椭圆状卵形至宽椭圆形,长2.5~4cm,宽1~2cm,先端钝圆,基部宽楔形,叶缘有不明显细齿,下面有长毛;托叶卵形,贴生于叶柄上,基部抱茎,先端锐尖。花序腋生,头状,具大型总苞,总苞卵圆形,具纵脉;花萼筒状,萼齿5枚,线状披针形,最下面一枚萼齿较长,有长毛;花冠蝶形,紫色或淡紫红色,与雄蕊管合生;两体雄蕊,花药同型;子房椭圆形,花柱丝状。荚果小,倒卵形,种子1粒。花果期5~9月。
【分布生境】缙云山有栽培,作绿化用。重庆各区县常有栽培。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及江苏、浙江、安徽等省有引种栽培。
【药用部分】花及带花的枝叶药用。
【采集期】5~7月采集。
【药性功能】微甘、平。止咳、止喘、镇痉、抗癌、散结消肿,清热。
【主治病症】主治感冒,咳喘,硬肿,烧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治各种癌病:红车轴草、堇菜叶、钝叶酸模根等量混合,水煎服,每日1剂。(出自《抗癌本草》)
红车轴草
283.草木犀
【别名】辟汗草、省头草、黄香草木犀、铁扫把、散血草、蛇退草。
【拉丁学名】Melilotus officinalis(L)Pall. (M. suareolens Ledeb.)
【分类地位】豆科,草木犀属。
【形态特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60~90cm。茎直立,多分枝。三小叶复叶互生,叶片长椭圆形、倒窄卵形至倒披针形,长1~2.5cm,宽3~6m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整齐疏锯齿,叶脉直达齿尖;托叶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长10~15cm,花多数;花萼钟状,萼齿5个;花冠黄色,长约4mm,旗瓣略长于翼瓣;雄蕊10枚,二体;子房卵状长圆形,花柱细长。荚果卵形,长3~3.5mm,有宿存花柱;种子1粒,椭圆形或近圆形,稍扁。花期6~8月,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及其他各地荒地及路边。奉节、黔江、石柱、万州、丰都、忠县、涪陵、南川、长寿、合川、北碚等地有分布,我国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及江苏、安徽、江西、西藏、台湾等地均有分布。生于山沟、河边或田野湿处。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立夏前后采割全草。
【药性功能】辛、甘、微苦、凉。有小毒。清热解毒,化湿止汗,健胃和中。
【主治病症】主治暑湿胸闷,头胀头痛,痢疾,疟疾,淋证,带下,口疮,口臭,疥癣,淋巴结核。
【用量用法】6~9g,水煎服。外用全草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皮肤瘙痒:辟汗草60g,煨水洗患处。(出自《贵州草药》)
②治尿路感染:省头草、车前草、海金沙藤各15g,煎服。(出自《安徽中草药》)
草木犀
284.天蓝苜蓿
【别名】接筋草、黄花马豆草、金花菜、小黄花草。
【拉丁学名】Medicago lupulina L.
【分类地位】豆科,苜蓿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茎平卧或斜升,有疏毛。三出复叶互生,基生叶有长柄,向上逐渐变短,茎顶叶仅具短柄;小叶片宽倒卵形至棱形,长、宽均10~20mm,先端钝圆或微缺,叶缘上半部有锯齿,基部宽楔形,两面均有白色柔毛;小叶柄长3~7mm,有毛;托叶斜卵形,长5~12mm,宽2~7mm,有柔毛。花序腋生,总花梗长2~3cm,花10~15朵密集于顶端成头状花序;花萼钟状,有柔毛,萼齿长于萼筒;花冠蝶形,黄色;雄蕊二体,(9)+1;子房具短柄,柱头弯曲成钩状。荚果呈肾形,先端有喙,熟时黑色;种子1粒,黄褐色。花果期2~6月。
【分布生境】产于竹林坝等地,常生于干燥瘠薄的荒坡。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各地均有分布,生于荒坡、旷地、路边和田埂草丛中。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6~7月采挖全草。
【药性功能】甘、微涩、苦、凉。清热除湿,祛风止痛,凉血止血。
【主治病症】主治湿热黄疸,风湿痹痛,痔疮出血,腰肌劳损,白血病,便血,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附方】治白血病:天蓝苜蓿30~60g,蒸猪肝食。(出自《湖南药物志》)
天蓝苜蓿
285.鹿藿
【别名】老鼠眼、饿蚂蝗、野黄豆、藤黄豆。
【拉丁学名】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分类地位】豆科,鹿藿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地上各部均生有开展的淡黄色柔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菱形或倒卵菱形,长3~6cm,宽2.5~5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侧生小叶较小,偏斜,两面密生白色长柔毛,下面有红褐色腺点,基出脉3条。总状花序腋生,1个或2~3个花序同生于一叶腋间;花萼钟状,5齿裂,被毛及腺点;花冠蝶形,黄色,长约8mm;雄蕊10枚,(9)+1二组;子房有毛和密生腺点。荚果圆形至长圆形,长1~1.5cm,宽约8mm,红褐色,顶端有喙;种子1~2粒,黑色,有光泽,椭圆形。花期5~9月,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绍隆寺、幺店子等地荒坡及林边。城口、奉节、彭水、石柱、南川、北碚等区县,海拔130~1000m处有分布。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和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平。归脾、肝经。祛风,止痛,活血,解毒,消积散结,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腰肌劳损,牙痛,产后瘀血腹痛,产褥热,小儿疳积,蛔虫病,瘰疬,跌打损伤。外用治痈疖肿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草或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瘰疬:鹿藿15g,白豆腐适量,加水同煮服。(出自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痔疮:鹿藿30~60g,鸭蛋1个,炖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鹿藿
286.长柄山蚂蝗
【别名】小粘子草、菱叶山蚂蝗、山蚂蝗。
【拉丁学名】Hylodesmum podocarpum(DC.)H. Ohashi et R. R. Mill
【分类地位】豆科,长柄山蚂蝗属。
【形态特征】草本或半灌木,高50~100cm;茎有棱,被展开短柔毛;三小叶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宽倒卵形,长4~10cm,宽3~8cm,先端突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面疏生短柔毛或近于无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柄长5~13cm。花序顶生或腋生,通常顶生者为圆锥花序,腋生者为总状花序,长20~40cm,被柔毛或钩状毛,花梗长约3mm,果时伸长;花萼钟状,长约2mm,齿裂短,被柔毛;花冠粉红色,蝶形,长约5mm;雄蕊10枚,单体;子房有柄。荚果长1.5~2cm,红色,2节,背缝线凹入,深达腹缝线,不开裂。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产于狮子峰后山至海螺垭口间,海拔800m左右。城口、巫山、奉节、黔江、南川、北碚、沙坪坝,海拔300~1800m处有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及根药用。
【采集期】8~9月挖全草。
【药性功能】苦、平。祛风活络,解毒消肿,除湿。
【主治病症】主治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咽喉炎,白带过多,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6~9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附方】治风湿骨痛:山蚂蝗9g,猪蹄1只,水炖至肉烂,食肉喝汤。(出自《安徽中草药》)
长柄山蚂蝗
287.鸡眼草
【别名】人字草、妹子草、红花草、夜关门。
【拉丁学名】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
【分类地位】豆科,鸡眼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平卧或直立,长5~30cm,多分枝,常铺地生长,枝被白色向下生长的细毛;三出复叶互生,小叶片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5~15mm,宽3~8mm,先端圆钝,有时微凹或有小突刺,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中脉和叶缘有白色长毛,叶脉羽状;托叶膜质,披针形,宿存。花1~3朵腋生;花梗长约6mm;小苞片4枚,1枚生花梗关节下,3枚生于萼下;花萼钟状,深紫色;花冠蝶形,淡红色,长5~7mm;雄蕊10枚,二体;子房椭圆形,花柱细长;荚果卵状矩圆形,长约4mm,花萼宿存;种子1粒,黑色,有棕色斑点。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一带荒坡。重庆各区县,海拔500m以下有分布。我国东北地区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都有分布,生于山坡林缘、路旁、田边及溪边。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7~8月采收。
【药性功能】甘、淡、微寒。清热解毒,活血,利尿,止泻。
【主治病症】主治胃肠炎,痢疾,肝炎,夜盲症,泌尿系统感染,跌打损伤,疔疮疖肿,赤白带下。
【用量用法】9~30g,水煎服(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鸡眼草
288.杭子梢
【别名】壮筋草、假花生、马料梢、见肿消、万年消。
【拉丁学名】Campylotropis macrocarpa(Bunge)Rehd.
【分类地位】豆科,杭子梢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2m。幼枝有明显棱角,密被白色短柔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3~7cm,宽1.5~3cm,先端圆或微凹,有短尖,基部圆形,全缘,网脉明显突起,背面被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长4~8cm;花梗细长,长可达1cm,有关节,被绢毛;苞片早落;花萼宽钟形,萼齿4个,有疏柔毛;花冠蝶形,紫色,长约1cm。荚果椭圆形,略偏斜,长1.2cm左右,先端具短喙;种子扁平。花期4~10月,果期5~12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水池边。城口、巫溪、巫山、奉节、石柱、南川、北碚,海拔150~1800m处有分布。华北、东北、华东、西南及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也有分布,生于山坡、沟谷、灌丛和林缘。
【药用部分】根、枝、叶药用。
【采集期】8月采集枝叶,9~11月采挖根。
【药性功能】微辛、苦、平。发汗解毒,消炎,舒筋活血。
【主治病症】主治风寒感冒,痧症,肾炎水肿,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用量用法】6~9g,水煎服。或浸酒服。
【附方】治肾炎:杭子梢1把,瘦猪肉250g。炖熟,吃肉喝汤。(出自《河南中草药手册》)
杭子梢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