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重庆武隆: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发布日期:2020-05-25 13:54 来源:重庆日报

武隆仙女山。(武隆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武隆区,坚持旅游精准扶贫,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变成旅游开发的“金矿”,蹚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扶贫新路子。

截至目前,该区有近10万农民靠旅游吃饭,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其中近1万名涉旅贫困群众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3%。

发挥资源优势

让青山绿水“流金淌银”

初夏,重庆气温已升至30多℃,这让开农家乐的杨成贵忙碌了起来。

周末,看着一辆辆开进村口的小车,他喜上眉梢:“这只是开始,到了暑期避暑高峰,我们这里可是一房难求。”

几年前,杨成贵一家4口住在武隆区赵家乡新华村茶林湾的半山腰,地势偏僻、交通不便,仅靠种庄稼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艰辛。2015年,他被纳入建卡贫困户,同年6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了山脚的居民集中安置点居住。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杨成贵开起了一家小型农家乐,当年7、8月份,农家乐的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年底顺利脱贫。

2901平方公里的武隆大地上,分布着芙蓉江、芙蓉洞、天生三桥、仙女山等260多个景点。奇山秀水、鬼斧神工,这些都是上天赠予武隆的“金饭碗”。然而,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等原因,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武隆区,长期以来却“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武隆瞄准重庆以及周边地区的巨大避暑市场需求,按照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探索“廊道带动、集镇带动、景区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等4种“旅游+精准扶贫”增收模式,农户通过旅游接待、配套服务、休闲农业、旅游商品等业态,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产业带动强农村

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景区周边以及旅游环道沿线的贫困户可以借助旅游资源开办农家乐脱贫增收,那些相对较远,气候资源、生态资源优势又不是特别明显的地区,又该如何保证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增收呢?

“产业是基础,示范产业既有规模效益、科技含量,还能带动片区发展。”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表示,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武隆规划建成仙女山片区、白马山片区、火炉片区、芙蓉湖片区、鸭平片区、桐梓山片区6条精品线路,重点发展高山蔬菜、特色林果、草食牲畜、高山茶叶、生态渔业等种植养殖产业示范基地。

黄莺乡复兴村地处大山深处,因为道路闭塞,生态环境恶劣,当地农户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很多林间空地闲置。近年来,村民徐国友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结合土质和气候条件,每年轮流种植甘蓝、大白菜、萝卜等蔬菜。

“因为有高山蔬菜反季节错峰上市的优势,所以卖价挺好,同一块地能挣到原来的2倍甚至3倍。”徐国友说,去年自己流转了250亩菜地,毛收入50多万元,减去人工、农资费20多万元,纯收入有30多万元。目前,他已成功脱贫。

在产业的引领下,去年武隆完成减贫人口925户2765人,圆满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贫困人口减少到39户10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3%,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0027元,增长11.5%。

风景变“钱”景

乡村旅游打开百姓“致富门”

5月23日,清晨第一缕阳光唤醒沉睡中的后坪苗族土家族乡天池苗寨。“在这里既能欣赏山中风光,又能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太舒服了!”游客李顺德说。

去年9月开业的天池苗寨是武隆区围绕“旅游+扶贫”倾力建设的民族特色村寨。由于风光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开寨后游客纷至沓来,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增收渠道。

武隆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隆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实施脱贫攻坚相结合,差异化启动10个区级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和50余个乡镇级示范点建设,融合打造后坪天池苗寨、浩口乡田家仡佬村寨、沧沟乡青杠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走出了一条农村变景点、民居变客栈、产品变商品的乡村旅游发展脱贫致富路。

2019年底,武隆区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4000余户,接待床位达到4.6万张,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综合收入逾20亿元。

“我们要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正在开展的‘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区’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创建工作,抓好生态保护、加快绿色发展,努力让绿水青山美丽风景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美好‘钱’景。”黄宗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