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牛棚,刚出生的牛崽终于找到住处了!”家住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耶镇平邑村枫香树组建卡贫困户杨勤欣慰地说。今年,在石耶镇政府的帮助下,他成功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追贷了1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如今,新建的牛棚顺利完工,他养殖的28头黄牛也搬进了“新家”。
新建牛棚内,杨勤为牛喂食。摄影 吴国超
身残志坚干养殖
杨勤是平邑村建卡贫困户。2007年,他在杭州一工厂务工,双眼意外被氨水烧伤,虽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但眼睛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视物模糊。十余年来,没有公司愿意聘用他,只能在家务农维持生活。“那段时间,日子过得很苦,一年干到头依然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2016年,通过他人介绍,杨勤与妻子王珍元重组成立新的家庭。自己务农,妻子务工,尽管收入不多,但杨勤心想,两个人一起奋斗日子总会好起来。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妻子王珍元在外出务工时,突发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从此不能从事重体力活,一家人的生活再次坠入低谷。
2018年,平邑村驻村工作队了解杨勤的情况后,为其申办了残疾证明。同时,为解决他和妻子的基本生活问题,又为其成功申办了低保和大病医疗保险。2018年4月,杨勤其中一只眼睛病情恶化,几乎失明,不得不前往重庆主城区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杨勤为牛准备一天的饲料。摄影 吴国超
“我能做这次手术,必须感谢石耶党委和政府!”杨勤感叹道。原来,这次手术医疗费用近7万元,而手术前,他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钱和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的现金加在一起也才5万多元。此时,平邑村驻村第一书记邹波知道后,在石耶镇政府发起了募捐。通过此次募捐终于为杨勤凑足了手术所需医疗费用。
“考虑到杨勤的情况比较特殊,要想帮助他脱贫致富,不能只依靠到村里产业基地务工。”邹波道,术后,杨勤的眼睛病情得到控制,为了助其增收,村里便鼓励他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生态养殖业。
小额信贷来帮忙
“那我就养牛嘛,这个我会。”在家人和扶贫干部的鼓励下,杨勤做起了祖祖辈辈干的老传统——养牛。2018年9月,他用扶贫小额信贷申请的3万元资金,买了10头小母牛崽,开始搞养殖业。
“白天把牛放到山坡上去吃草,晚上再牵回牛棚喂饲料。”杨勤说,平邑村枫香树组附近山坡较多,由于村民大量外出务工,部分山坡土地里已是杂草丛生,十分适宜养殖草食牲畜。得益于这一天然优势,他养的牛长势十分良好,到2019年下半年,最初的10头小母牛崽成功长大,并产了10余头牛崽。
“牛的数量越来越多,原来养牛的木棚就不够用了,想着修一个大一点的牛棚来养牛,但还缺少一点资金。”杨勤把这情况反映给了村里的扶贫干部。
杨勤喂养的部分黄牛。 摄影 吴国超
养牛走上致富路
得知杨勤的情况后,石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佘远十分关注,他着实被杨勤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发展产业的精神感动。“2019年10月,经过多次沟通联系,我们为杨勤争取到了1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发展追加贷款。”佘远说。
2019年底,10万元资金到账,杨勤在原木制牛棚土地上新建了一座钢架牛棚。“新牛棚建好了,我对未来发展养殖更有信心了!”建完牛棚,杨勤手里还剩下些钱,他准备利用这笔资金再进购些杂交品种的牛来喂养,扩大养殖规模,成为养牛大户,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杨勤(左一)与妻子上坡放牛。 摄影 吴国超
“在佘镇长的牵线搭桥下,去年试卖了两头公牛,共卖了18000多元。”目前,杨勤养的牛已发展到28头,他计划在今年年底的时候,卖掉6、7头牛用来偿还部分贷款和补贴家用。按当前市价来看,他的牛平均一头能卖8000元,预计可以给他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
日子一天天有了起色,生活也有了盼头,杨勤却又把心思用在了帮助乡亲上。今年,他打算捐出两头牛给同村的两户残疾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改变了我的贫困生活,我不能一个人独享这份幸福果实,要把这份幸福果实传递下去,和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作者: 吴国超 付冲)
(作者单位: 秀山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