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大美的山、碧绿的水、浓郁的情;这里,景点众多、特产丰富、民族手工制品精致;这里,人们依托景区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文旅扶贫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彭水充分彰显“民族、生态、文化”三张名片,凸显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为主题形象,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旅游助推脱贫致富,实施差异化发展,旅游品牌焕然一新,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丽山水画卷。
旅游+节赛
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
“山歌不唱哟,就不开怀哟,娇阿依……”蚩尤九黎城内,鼓乐阵阵,幡旗飘扬,万人同唱娇阿依,万人共舞踩花山。苗乡儿女以“爱”之意,共同奔赴一场宴会,共同享受极具苗族风情的视听盛宴,共同叙述大发展。
乌江畔,专业摩托艇运动员和艺术滑水选手,展开一场场巅峰对决,上演“速度”与“激情”。宽阔的乌江江面上,波浪声、滑水声、音乐声、欢呼声,合奏出动人的乐章。
游客在阿依河景区体验高空软桥。(摄影:刘蕊)
这是彭水举行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的盛况。如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把现代生活与民族风情深度融合,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盛大节日,更是彭水最具影响力的“名片”。
近年来,彭水依托“民族、生态、文化”三张名片,按照“以节为媒、包装产品、发展旅游”的总体思路,把“一节一赛”作为实施“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产业化、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一节一赛”与文化产业、旅游营销、经济贸易、城市形象、生态建设的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全域旅游规划,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彭水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将品牌赛事、自然资源与特色文化相互结合,连续举办了八届苗族踩花山节,成功打造了万人同唱娇阿依、水上运动大赛、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等系列节赛品牌,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生态旅游产业做成了第一支柱产业,将“世界苗乡 养心彭水”传递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聚焦深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围绕旅游大通道、大环线,举办以“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以举办节赛活动为契机,全面开展城市形象宣传和旅游产品营销,彭水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大幅提升,节会活动所聚集的人气、吸引的游客和带来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有力地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及通讯、金融、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直接或间接为贫困人口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贫困居民收入。
旅游+扶贫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俊美的山,秀丽的水,孕育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赋予了彭水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
借助这大美的山,大美的水,彭水打造了蚩尤九黎城、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郁山古镇五大精品景区。其中,阿依河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蚩尤九黎城、摩围山、乌江画廊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如今,彭水各大景区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彭水成为名声大噪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各大景区的带动下,贫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吃上香喷喷的“旅游饭”。
在蚩尤九黎城内的绣楼里,建卡贫困户张晓容和邱芳拿起针线,当起绣娘。以前,张晓容和邱芳都在外务工,2018年,她们来到彭水荣玉民族服装厂培训学校学习苗绣。在学成苗绣技艺后选择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成为蚩尤九黎城绣楼的绣娘。
张晓容和邱芳在绣楼工作。(摄影:刘蕊)
她们在绣楼上班,不仅传承了苗绣技艺,还增加了家庭收入。“在家门口务工,平均每月收入3000多元,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很好地照顾了家庭。”张晓容和邱芳十分满意这份工作。
近年来,彭水依托各大景区,以增强贫困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高“造血”能力为根本,以支持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助其获取经营性收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助其获取工资性收入、支持贫困人口发展种植养殖并定向收购助其获取配套性收入、流转贫困户土地林地助其获得财产性收入等为主要路径,大大提高了群众收入。
收购农产品,带动周边经济。在各大景区的影响下,周边宾馆、农家乐、餐馆、特色商品店、农副产品等商业接待人次逐年增长。阿依河景区与周边36家农家乐签订了合作协议,有效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的经济收入,让1000多名从事餐饮和旅馆住宿业务的人员稳定增收。
提供扶贫摊位,贫困户成为小老板。目前,各大景区为村民提供95个公益扶贫就业岗(摊位)、79间经营(扶贫)商铺,优先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使用,让村民在景区内售卖物品,拓宽增收渠道。同时对贫困户提供经营业务培训,帮助其提高经营素质和服务质量。
旅游+乡村
鼓了腰包乐了村民
近段时间,春光明媚。位于绍庆街道天台村的郭家院子游客不断。
郭家院子是村民郭正志开的农家乐。“我们村有400亩鹰嘴蜜桃示范基地、垂钓基地。春暖花开时节,时常有游客来这里踏青、游玩。”郭正志说,也正因此,他萌生了开农家乐想法,让游客在这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农家茶,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3月20日,正值桃花盛开,也是郭家院子开张的第一天。“很多游客来天台村踏春、赏桃花。”这天,郭家院子共接待了20多名游客,郭正志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他怎么也没想到,居住了半辈子的木房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家里的“聚宝盆”。截至目前,郭家院子已经接待了100多名客人,共收入4000多元。
“天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还帮助村民销售土特产。”天台村支部书记张天洪说,天台村自开办农家乐以来,接待游客有6000余人,带动土特产销售20万元,实实在在地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路子。
这是彭水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彭水依托生态、山水、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仅为游客奉上了一道道旅游“大餐”,也使乡村旅游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更为当地群众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上演了一出旅游扶贫的“大戏”。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有序引导、政策扶持,形成了以休闲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民俗风情体验、避暑纳凉等为主的乡村旅游点。目前,全县乡村旅游点近30个,农家乐、乡村酒店近6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20余家,总床位数达7000余张。
发展旅游产业后备箱工程,鼓励贫困户或合作社、大户带动贫困户根据游客需求,发展土特产,实施后备箱工程,从事旅游产业服务、销售农产品和土特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作者: 刘蕊)
(作者单位:彭水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