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一日,渝北区大盛镇顺龙村,六十七岁的梅会珍戴着头灯在林下采摘中药材黄精花。村民们发展中药材种植,走上致富之路。
4月20日,千盏村4社村民黄华林正给香猪喂食。2019年,老黄通过养猪、养鸭和养鸡等告别贫困。
4月20日,千盏村小龙虾基地,村民展示游客们垂钓的淡水小龙虾。百亩小龙虾基地是该村一个扶贫开发项目,去年村里12户贫困户就分得红利几千元。
4月21日,大盛镇灵芝种植基地,55岁的高维琼正在车间打理灵芝加工产品。
4月21日,青龙村63岁的魏庆禄正在自家参股的果树基地劳动。
4月21日,大盛镇廖家湾老院子乡村旅游项目一隅。据介绍,打造一新的老院子共有90余户,目前已全部脱贫。
4月21日,大盛镇千盏村幸福合院,今年80岁的夏光金和66岁的谭继芳(左图)、66岁的黄国刚和72岁朱真兰(右图)住进幸福合院后获得黄昏恋情,两对幸福的老人在新房门前合影。据了解,该幸福合院入住危房改造贫困户20户共26人,每个入住户卧室、客厅、厨房和卫生间一应俱全,生活十分方便。
4月20日午后,细雨濛濛,渝北区大盛镇千盏村,69岁的黄华林头戴斗笠、脚着雨靴,挑起两担子猪食没入山林,他去坡上给散养的藏香猪喂食。
去年,千盏村引入农业公司发展藏香猪产业,作为建卡贫困户的黄华林被优先安排至基地务工。散养的藏香猪皮毛黝黑,肉质软糯紧实,可以卖个好价钱。黄华林在这里管着60余头藏香猪,每个月可以领到600余元工资,公司还包两顿伙食。
黄华林荷包里的钱还不止这点。“去年,柑橘树头一次挂果就为我带来6000余元的收入;养了三头大肥猪,最重的一头卖了1万多元,再算上村里电商平台帮我卖的土鸡、土鸭,我一年仅销售土货就挣了3万余元。”黄华林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笑得合不拢嘴。
在大盛镇,受益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并不仅仅只有黄华林一家。大盛镇辖两个居民社区和18个行政村。近年来,该镇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借助农村“三变”改革,以“村集体经济+农户入股”的方式发展起柑橘、中药材、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业。
“再过几个月,我们种植的灵芝即将收获,晾晒切片后,市场价能卖到500元一斤。”在顺龙村,村支书廖有胤正指导村民为灵芝浇水、除草。去年,顺龙村在当地中药材种植大户高维琼的带动下,由村集体投资40万元,村民以资金、林地入股,发展了100余亩中药材基地。“目前,入股中药材基地的村民共有30余户,今年中药材见效后,预计每亩林地可获得200余元分红。”廖有胤告诉记者。
而在青龙村,村集体将荒芜的山地集合起来,发展柑橘种植。全村588户村民全部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打造了全市首个集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基地见效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5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35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大盛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大盛镇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同时,还不断推动农旅融合,将大盛镇打造成为美丽乡村度假区。在天险洞村,90余户村民的老房子按照川东民居风貌改造成廖家院子,并结合村民闲置的石磨、石槽、木椅打造出景观小品,别具乡村风情。目前,村里正打算将院子里空置的20余户民居包装成民宿,以“乡土元素”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春赏花、夏乘凉、秋摘果,通过农旅融合,我们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自2015年以来,全镇共带动265户贫困户脱贫。”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本版图片特约摄影 钟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