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丰收景象,在万州区白羊镇清潭村成为现实。这里“稻蛙共生”的生态种养殖模式,有效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拓展农户持续增收渠道,有力助推了产业振兴。
走进“稻蛙共生”基地,只见绿油油的稻田连成一片,稻田中,数不清的青蛙聚在一起觅食。
基地负责人幸奠满介绍,他在清潭村流转了25亩土地,采取“稻蛙共生”的模式养殖黑斑蛙,通过“蛙吃虫、粪肥田”的方式,稻田不用施化肥、不用打农药,既提高了稻谷和黑斑蛙品质,又做到了生态环保、种养循环发展,实现了“一田双收”。
“这批黑斑蛙是今年我们在基地繁殖的,7月就可上市。”幸奠满说,因为品质优良,基地生产的稻米、黑斑蛙销路都不错,主要销往川渝一带。
基地还将养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了捕捉区、垂钓区和快乐打卡点,不少客人到这里休闲游玩,体验不一样的乐趣。
基地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增收。据幸奠满介绍,他们基地流转村民的土地,按亩支付流转费,附近村民长期在基地务工,高峰期一天四五十人,每人每天有60至80元的工资,收入有保障。
依托“稻蛙共生”基地,村民魏学英还开起了农家乐,进行鲜蛙加工。“黑斑蛙上市的时候,农家乐几乎每日客满,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魏学英乐呵呵地说。
“今年,我准备将基地再扩大25亩,将乡村旅游发展得更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幸奠满对基地的发展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