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镇九龙村已投入使用的大闸蟹养殖基地。(陶家镇政府供图)
10天前,九龙坡区陶家镇九龙村一片新建的养殖基地里,从江苏“坐”冷链车而来的13万只蟹苗成功投入水中,这是阳澄湖大闸蟹首次“游”进重庆。
生在阳澄湖的这些“小家伙”,为何跨越1600公里“迁居”重庆?它们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吗?2月5日,记者来到九龙村一探究竟。
它们为何“迁居”重庆
走进九龙村的大闸蟹养殖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4口规范化的蟹塘。塘与塘之间用水泥便道连接,塘壁也平平整整,还铺上了一层拦网。蟹塘周边山上树木茂密,鸟鸣清脆。
“这两天天冷,大闸蟹都在水底活动。看!把水都搅浑了。”负责该项目的蟹财庄(重庆)农业公司负责人欧如东笑道。
欧如东之前在阳澄湖养殖大闸蟹,所在企业是阳澄湖大闸蟹协会成员单位,养殖经验超40年。
这些阳澄湖大闸蟹为何“迁居”重庆?“大闸蟹消费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阳澄湖大闸蟹产量有限,我们公司就想到外地拓展业务。”欧如东说,恰好去年重庆市招商局到江苏考察,计划引进大闸蟹养殖项目,“去年我们已在湖北成功引入阳澄湖大闸蟹,重庆和湖北生态气候相似,所以我们就参加了项目招投标。”
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养殖阳澄湖大闸蟹。按照阳澄湖大闸蟹协会的养殖标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水质必须达标。
中标后,欧如东与同事曾到重庆中心城区及周边多个区县考察,看当地水源是否充足,并取水采样做水质鉴定。“根据水质检测结果,结合各地发展规划,我们最终选中了九龙村,然后在重庆成立了蟹财庄公司。”
专门从江苏运来伊乐藻
离开阳澄湖后,大闸蟹能否适应?会不会“水土不服”?
“生态条件和水源如果符合养殖标准,技术上的调整不会太大。”欧如东说,但大闸蟹养殖难度高,属于“精细活”。
在欧如东办公室的电脑上,记者看到一份详细的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技术规程,具体到每个月的上旬、下旬,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以及出现疫病后的应急预案。
“大闸蟹的成活率低,导致养殖成本很高,如果再出点岔子,经济效益就无法保证,所以管护措施十分重要。”欧如东说,一般大闸蟹成活率仅30%左右,而他们能做到50%。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大闸蟹更好适应重庆的气候,从而提高蟹苗成活率,在投苗前欧如东和同事就做了许多准备,比如提前取水放入蟹苗,再撒上盐消毒等等,给它们一个“缓冲期”,最后才将蟹苗投入蟹塘。
此外,大闸蟹属寒性,喜欢“凉凉的体感”,但温度高却能让它长得更快。
“所以,我们专门从江苏运来了它们最喜欢的伊乐藻。”欧如东说,在蟹塘蓄水前,工人就把伊乐藻种在了塘底,这种水藻可供大闸蟹食用,且能净化水质、调节水温,“如果气温高,大闸蟹就可以躲在伊乐藻下面。”
这些大闸蟹有哪些优势
这些大闸蟹的优势,主要有哪些?
“阳澄湖大闸蟹的蟹苗好啊。协会近年来持续对品种进行改良,今年的蟹苗就是最新改良的,价格比一般的蟹苗要贵两三倍。”欧如东说,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出名、品质好、肉质鲜美,跟蟹苗有很大关系。
此外,阳澄湖大闸蟹尽管养殖技术要求高、成本较高,但已经发展多年,技术体系已十分成熟。
“我们公司有自己的一套技术规程,养殖风险能大大降低!”欧如东说,去年在湖北投用的养殖场内,大闸蟹就生过一次病,但养殖场凭借成熟的技术,及时采取换水、消毒等措施,迅速化解了危机。
这批大闸蟹,最大的长到八两六,比在阳澄湖的养殖效果还好,品质上也没什么差别。
“九龙村的这些大闸蟹将于今年秋天上市。未来我们将和九龙坡区一起努力,通过品牌打造,让阳澄湖大闸蟹在重庆‘游得更好’‘游得更远’,让更多重庆市民品尝到真正的美味大闸蟹。”欧如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