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林地·黄连互利共生”模式入选全国林业发展改革典型案例 石柱用活林下空间实现生态经济双盈利

发布日期:2024-02-02 13:58 来源:重庆日报

石柱县沙子镇卧龙村黄连种植大户徐进平种植的三十亩黄连去年喜获丰收,他组织人员采收。(石柱县林业局供图)

1月30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卧龙村,山上是茂密的树林,山脚的黄连种苗长势喜人。“今年5月,这批种苗就可以移栽到山上的林子里了。”卧龙村护林员杨中友说。

今年是杨中友担任护林员的第6年,他曾目睹村民为了维持生活而伐林种连,破坏森林资源;他也亲身参与到石柱“林地·黄连互利共生”模式的推广中,推动村民发展林下经济,从伐林种连转变为主动护林。

2023年,石柱县“林地·黄连互利共生”模式入选全国林业发展改革典型案例。

“一人管”变“大家管”

助推森林质量提升

卧龙村林区面积超4.2万亩,森林资源丰富。“我巡护的区域有3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杨中友说,“山上没有修路,只能靠镰刀开路,翻一座山至少要花3个小时。”

杨中友不在乎辛苦,最让他“头疼”的是村民们伐林种连。“部分村民的护林意识淡薄,会到深山里找一小块合适的林地,砍掉树木,用木材搭棚,在棚下种植黄连。”杨中友说,黄连成熟并完成收割后,有的村民会在原来的种植区域补种树苗,但有的村民觉得麻烦就没补种,还留下一些塑料薄膜,既影响森林健康,还带来森林火灾隐患。

改变源自2022年。那一年,石柱在全县推行“林地·黄连互利共生”模式,鼓励村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并明确了“在哪里种”“林地怎么用”的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适宜种植区域的林地现状、林地保护等级等情况,划定了黄连种植禁止利用林地、限制利用林地、可利用林地,并绘制黄连可种区域矢量化地图,明确了“在哪里种”。其中,“限制类”林地内采取林下栽培为主,部分灌木林地、其他林地经审批后可改造使用;“可利用类”林地内优先采取林下栽培,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等经审批后可改造使用,明确了“林地怎么用”。

石柱还统筹市场行情、连农需求和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将在地黄连规模确定在10万亩左右,明确了“可以种多少”。

“如今黄连种植有矩可循,再也没人乱砍滥伐了。”杨中友说,为了发展林下经济,村民们也开始积极补种树苗:一方面村里统一发放树苗进行补种,目前他巡护区域内的30多户村民已经集中补种了7000多株树苗;另一方面,部分村民自发购买树苗进行补种,“比如种植大户雷长国种了约15亩黄连,已经补种了近900株树苗,林子的管理也是他负责。”

此外,黄连种植过程中,村民还主动修枝、清理垃圾和枯枝落叶,既降低了森林火灾的风险,也优化了林木生长环境,护林意识逐渐加强,由“一人管”变成了“大家管”。

上线“智慧林长”App

种连选址申报审批更便捷

“如今种连必须经过一申报、两审批、两监管,包括选址申报、林地利用和林木采伐审批、林地利用和植被恢复监管。”杨中友说,他也因此多了一项新工作,协助连农开展种连选址申报和审批,在种连过程中定期检查指导,并将种连事件上报到“智慧林长”林业资源数据平台。

谈话间,杨中友打开了“智慧林长”App,上报人、申报用地的经纬度、用地面积等信息一目了然。“连农自己就能填报信息并发起申请,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就由我上门服务。”杨中友说,村民还可以根据需求申报连片的林地来种植,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零散种植变连片发展

加速产业提质增效

陈福龙是沙子镇的黄连种植大户,种植了50亩黄连,并实现相对连片发展。“原来生态保护意识弱,不懂技术,靠砍树种连,劳动力成本高,还破坏环境。”陈福龙说,以前砍一亩树林,加上刨树根、平整土地、搭棚等要一个月,所以只能四处寻找便于劳作的林地,没法连片;黄连种苗也要到湖北购买,价格较高,进一步限制了种植规模。

早在“林地·黄连互利共生”模式全面推行之前,石柱就鼓励连农尝试林下种植。陈福龙也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技术培训,几次培训后,他在地里尝试培育黄连种苗,没想到一下就成功了,现在他专门用了3亩地来育苗。

有了充足的种苗,就需要更多林地来种植。2022年,“林地·黄连互利共生”模式在石柱全面推行,明确了黄连可种植区域,为陈福龙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便利,“现在种连的林地基本连片,路也修好了,还能用微耕机平整土地,整理一亩地只需要10天。”

“去年我收了3亩地共2000多斤黄连,卖了一部分,价格还不错,剩下的准备春节后再卖,没准价格更高。”陈福龙说,到了5月,黄连种苗也可以卖了,3亩地至少能产150万株种苗,卖掉一半能赚3万多元。

“现在黄连产业发展合理有序,生态也得到保护,真正实现了生态经济双盈利。”石柱县林业局林长办负责人谭澜焘介绍,去年,“林地·黄连互利共生”模式入选全国林业发展改革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