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云涌仙山 荆竹变“金”——从重庆武隆荆竹村由“穷乡僻壤”到“旅游乡村”看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2023-11-15 10:55

在大娄山与武陵山结合部的渝东南武隆区,依靠自然生态,撸起袖子加油干,把绿色发展搞得风生水起,成功创建了“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块金字招牌,以及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这幅“世界自然遗产、天地大美武隆”的美丽图画中,重庆武隆荆竹村村民用勤劳奋斗的双手,在云岭仙山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最美绿色“新图景”。

4.png

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晚霞。武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忆过去,穷苦日子“永难忘”

荆竹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在1000—1300米之间,林海、草甸、天坑、峡谷等自然资源遍布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5%。由于生态良好,天空时常飘着朵朵白云,“云上荆竹”的美名由此而来。

早在45年前,这些自然生态山水,并没有给大家带来“财富”。相反却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等条件制约,被周边的人们戏称为“鸟都不生蛋”的“穷旮旯”。这些岁月片段记忆,更是让荆竹村民永难忘。

住在荆竹村南边桐梓园的老农王良,对曾经的“行路难”至今还心有余悸。那时乌江两岸既无沿江公路,又无过江大桥。唯有沿着先辈在悬崖上踩出的一条羊肠小道,先来到乌江边再乘坐自制的小木船,才能走出大山。村里除了出行难外,还深受用水之苦。这里方圆几十里没有泉水,家家户户就房前屋后挖上土井,靠天落水来“解渴救命”。

今年81岁曾任村干部陈明江回忆道,荆竹村过去穷,其穷根关键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是一个典型的无水、无电、无路、无产业的“四无”村。

5.png

航拍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武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沐春风,贫瘠山乡“展新颜”

“摆脱贫困,走出大山。”成为荆竹村民的一个共识。1987年,荆竹村民伴着改革春风,开始撸起袖子开山修路。

“修路那些年,村民天不亮就赶到工地修路。为不误农时赶进度,有的带上做好的饭菜,饿了就在工地上生火加热吃;有的带上几个生红苕或苞谷粑,饿了就啃几个,填填肚、充充饥,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当年组织修路的村干部陈明江回忆道。经过5年的开山挖路,苦干实干的荆竹人,硬是靠人工锄挖手抠,终于把一条全程长13.4公里的泥石公路修进村。

6.png

“寻梦园”水果基地蓝莓采摘。代娟/摄

2015年,归原小镇项目在荆竹村落地,采取“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新“三园”融合模式进行开发,以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让“荒原”变“归原”,为荆竹走绿色发展之路注入勃勃绿色生机。

2016年,随着武隆旅游产业的发展,重庆仙女山机场落户。武隆区政府再次出资对荆竹这条公路进行加宽改直,“产业路”变“旅游路”,开启荆竹村“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加速度”。

如此一来,荆竹村的村民借助自然生态优势,跟随时代节拍,培育发展起“葡萄仙坛”“仙家菜圃”等10多个高山特色产业园和30多家中高端精品民宿,成功走上新时代“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7.png

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夜景。武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靠政策,绘出时代“新图景”

北京时间2023年3月13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颁奖典礼,在沙特阿拉伯欧拉举行。来自中国的重庆武隆荆竹村、广西桂林大寨村获颁“最佳旅游乡村”。

“从‘穷乡僻壤’变‘旅游乡村’,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谌菊在谈及村里这些年的美好变化时十分骄傲地说,这一切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荆竹村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短短10年内,荆竹村村民的入户路由“泥巴路”变“不湿脚”;吃水由“扁担挑”变“管网放”;支付从“手工结算”变成“电子结算”;产业由“烤烟一业”变“农旅融合”……2019年荆竹村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2020年重庆仙女山机场通航,出行由汽车“穿越”变飞机“飞越”。2022年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最佳旅游乡村”称号。

8.png

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村民乐享小康。陈庆发/摄

当然,荆竹村更是依托旅游景区的优势,组建了荆之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围绕农旅产业提供保洁、劳务等服务,以此带动更多村民和引进外地企业,来这里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用绿色发展擦亮“美丽乡村”底色,不断提高乡村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

漫步村庄,宽敞整洁的道路、白墙黛瓦的小楼、忙碌劳作的村民、瓜果飘香的田园……公路边悬挂着的“归原问舍,云尚荆竹”宣传语,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耀眼。这不仅是荆竹村“农旅融合”的宣传语,更是村民们乐享小康的幸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