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脱贫只是第一步 更好日子在后头——石柱中益乡交出脱贫攻坚高分答卷

发布日期:2021-01-20 10:26 来源:重庆日报

    发生巨大变化的石柱中益乡。(资料图片)记者 万难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开栏的话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让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的复兴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下,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14亿中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进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生动鲜活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为党的百年大庆记载伟业、展示辉煌,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媒体特别报道,首批推出“脱贫攻坚答卷”子栏目,每天介绍一个我市深度贫困乡镇的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敬请关注。

1月18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雪后初霁。

沿着宽阔的沥青路在乡里漫步,重庆日报记者看到,不少村民趁着天气晴好,在房前屋后聊天、晒太阳。还有村民在院坝里跳摆手舞,到处欢声笑语、一派祥和。当地扶贫干部表示,这情形放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现在却是再寻常不过了。

位于武陵山区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中益乡,坐落在“两山夹一槽”地带,2017年被列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那时,全乡基础设施薄弱,7个村均无支柱产业。村民心里没底气,脸上没朝气,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破解深度贫困问题,需要深度发力。近年来,138名市县乡三级帮扶干部在中益乡修道路、兴产业、聚人心,537户1835名贫困户现已悉数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7425元增加到2020年的12719元,全乡的“面子”“里子”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善基础设施

山乡换新颜

“这路已经很好了,我们以前上来,要走3个小时才走得拢。”采访当天,在从全兴村通往尖山坪(小地名)的山路上,山路陡峭,驻乡工作队队员、全兴村第一书记刘亚平神色自若地笑着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富不富,关键在道路。”在山高坡陡的中益乡,行路难,无疑是此前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以全兴村为例,由于海拔较高,交通建设难度大,此前这里仅有一条进村公路、一条通组公路,三分之一的村民住在高海拔区域,进出往往要走上两三个小时山路。尖山坪村民出行甚至还要借助工具攀爬,他们的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15户人家的房屋都破败不堪,5户为D级危房。

争取修路指标、开院坝会……在扶贫干部的帮扶推动下,2019年上半年,历时两年多修建的水泥路终于通向尖山坪,村民能骑摩托上下山,单程仅需15分钟左右。

在尖山坪上,记者看到,如今山上的农房都整改粉刷一新,地里也种上了桃树和大黄(一种中药材),道路延伸至田间地头。

这只是中益乡交通巨变的其中一例。据中益乡乡长刘登峰介绍,近年来,全乡新修、改扩建公路129.9公里,修建人行便道37公里,交通畅通率达100%,居民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也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仅体现在交通上。在离中益乡政府不远处,一所崭新的卫生院于去年8月正式建成投用。

据卫生院副院长刘新江介绍,新院建有标准手术间1间,增加了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设备,床位从13张增加到50张,医生从4名增至7名,医疗水平进一步增强。医院投用至今,已做手术5例。“随着就医条件改善,许多村民更愿意就近就医,省去了到县城的路途奔波。”刘新江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益乡已新建卫生院、幼儿园、康养院和7个村便民服务中心,改扩建2所小学,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越来越舒心、便捷,生活品质也提高了。

资源变资产

村民集体同增收

18日午后,吃过午饭,全兴村和平组村民刘正文又来到尖山坪。只见他熟练地往桶里倒入石灰粉和水,用力搅拌后提进桃林,对之前没有刷匀的树干再次刷白。

刘正文此前靠在山下种黄连,于2016年成功脱贫。去年起,他又多了一笔收入——在尖山坪综合农业示范基地务工,每天工资100元。“现在交通好了,上来很方便,活路也不重,多增加点收入还是要得。村干部说等两年还有分红呢!”他说。

刘正文获得的实惠,得益于当地推行的一项改革——林权抵押贷款。

2019年,全兴村看中了大黄和脆桃产业,计划在尖山坪上建立综合农业示范基地,套种这两种作物。“那是我们整个中益乡最稀有的平地资源,一共170亩。”刘亚平说,但谈到具体实施时,大家都为资金犯了难。

经过多次讨论,村干部们萌生了将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作为抵押办理贷款的想法。为此刘亚平也查阅了资料,发现此前国家虽有相关政策文件,但在当地并无实施先例。

为此,全兴村与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县林业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工作人员就该问题反复商讨,重新对当地的林地资源进行确权登记,最终理出960亩集体商品林,并以此成功获得贷款60万元。

“去年一共有30多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其中有20多名是贫困户,累计发放工资13万多元。”刘亚平介绍,在该产业中,15户以土地入股的村民占股20%,村集体占股80%,其中村集体部分的60%用于全村村民的分红。

坪坝村通过盘活传统院落,发展民宿;华溪村采取返包模式,发展黄精……近年来,中益乡因地制宜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开展“三变”改革盘活资源,现发展特色产业1.8万亩,产业覆盖率达到100%,带动群众户均增收3500元。

用好扶贫政策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在贫困地区,因学、因病是常见的致贫原因。因此必须要用好扶贫政策,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贫困人口减轻负担。

几年前,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盐井村沟口组村民罗洪俸是样样愁、样样无保障。

罗洪俸从小便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伴阻塞性肺气肿,完全干不了重活,此前在广东一家干洗店打工。2016年随着病情加重,他返回家乡,却发现离家太久,家中老屋早已倒塌,只得借住在亲戚家中。

“亲戚家的房子也是烂的,经常漏水。2018年,通过政府的搬迁补助我就搬到安置点来住了。”坐在如今带有菜园的新家里,罗洪俸说起了扶贫政策给自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他起身从家里拿出一袋药说,以前他每年吃药就要用7600多元,还生怕感冒,不然就得输液花更多的钱。然后,他又从怀兜里掏出一张特病卡告诉记者:“现在政府给我办了这个卡,好多药都不用我拿钱,一年节约药费5000多块钱!”

“搬家后,村上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还推荐我到扶贫车间做手工,我现在就只管把娃儿照顾好,其他都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罗洪俸笑着说。

据刘登峰介绍,近年来,通过运用教育、医疗、住房等扶贫政策,中益乡已实现教育资助覆盖率100%,义务教育保障率100%;全乡539户贫困群众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贫困人口就医综合报销比例90%以上;新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个,安置贫困户98户324人。此外,通过“有偿用水”制度和政策兜底帮扶,“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已动态清零。

“接下来,我们将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坚持把全乡当作生态旅游大景区,聚焦‘中华蜜蜂小镇’主题,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刘登峰说,未来,中益乡将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引入艺术家等“新村民”参与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打造特色村落,加强旅游人才培养,让乡村更美,群众更有获得感。

(记者 栗园园)

(稿件原载于2021年01月20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