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碟小菜”;从一口回味的悠长,到游子心中那一抹淡淡的乡愁;从百年工艺的传承,到推动农商文旅联动融合发展的纽带,其中包含了太多令人难忘的瞬间、难舍的乡愁和温暖的故事……为此,涪陵区融媒体中心特推出“我和青菜头的故事”系列报道,聆听他/她们与青菜头的故事。
“婆婆,我们的手工榨菜非常受欢迎,还去参加了很多大型展销会。”
“那你要把榨菜做得更好,做好了才有更多人喜欢。”
“嗯,我们要做出品质和品牌,把你的手艺传承好。”
……
彭荣贵和86岁的奶奶蒋贤珍正在做手工新鲜榨菜。黄河 摄
近日,在涪陵区江北街道李寺村居民点的坝子上,彭荣贵和86岁的奶奶蒋贤珍正在做手工新鲜榨菜,旁边的簸箕里是腌制好的青菜头片,奶奶往里面添佐料,彭荣贵就负责拌匀,一会儿工夫就把青菜头变成了开胃爽口的榨菜,颜色鲜亮,勾人味蕾。10年前,老人手把手地将手工榨菜制作技艺传给了孙儿彭荣贵。“闻着就很香,比我做的还好吃。”蒋贤珍对孙儿的手艺连连称道。
刚拌好的榨菜颜色鲜亮,勾人味蕾。黄河 摄
和婆婆一起做榨菜的场景,让彭荣贵好像回到了童年。小时候,因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彭荣贵由爷爷奶奶带大,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年二三月,婆婆就开始收砍青菜头做榨菜,婆婆把青菜头片切好,他就帮忙拿到老家门口的大石坝上去晒。“在大石坝上晒菜”的经历也成了他留在记忆深处的乡愁。
彭荣贵正在将青菜头切丝。黄河 摄
长大后,彭荣贵找了一份货船上的工作,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每次回家,彭荣贵都会带几罐婆婆做的榨菜回船上,成为同事们最馋的“下饭菜”,都赞叹涪陵的榨菜果然名不虚传。也正是同事对婆婆做的手工榨菜的盛赞,让彭荣贵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彭荣贵正在制作手工新鲜榨菜。黄河 摄
“我婆婆做榨菜的手艺这么好,我应该把它传承下去,而且爷爷婆婆年纪大了,身边也需要人照顾。”2013年,已经成为大副的彭荣贵毅然辞职,回到了老家李寺村,正式开始向婆婆学手艺,因从小耳濡目染,很快就上手了,那年他26岁。
彭婆婆在制作手工榨菜。黄河 摄
目前,彭荣贵做出了远近闻名的“彭婆婆”品牌,“彭婆婆咸菜”以其风脱水酱香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成为涪陵榨菜的名片之一,还被评为涪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彭荣贵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不仅让农民种植青菜头销售有保障,还解决了部分村民就近就业。
村民们正在搬运青菜头。黄河 摄
在青山绿水间挥洒火热青春,在乡村振兴巨著里写下注脚。于彭荣贵来说,家乡就是那个“有风的地方”,重拾乡土情怀,传承榨菜技艺,还有一个质朴的梦想。“如果把产业做好了,村民就不用去外地打工了,让‘孩子身边有父母,老人身边有儿女’。”彭荣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