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江区濯水镇蒲花社区蚕桑基地,普顺农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队员在翻耕土地,对桑园进行冬管(摄于1月5日)。特约摄影 杨敏/视觉重庆
2月15日,黔江区濯水镇蒲花社区千亩蚕桑种植基地内,刷白防害等冬管工作已进入尾声,村民们正收枝、翻土,桑园里一派繁忙景象。
蒲花社区是濯水镇两个蚕茧“千担村”之一,蚕桑种植面积有2300余亩,全年可产1400余担蚕茧,共有55户养蚕户,该社区七组脱贫户李明刚便是其中之一。
“一枚蚕茧就是一颗‘金蛋’!”李明刚告诉记者,去年他种植了30亩蚕桑,养殖了36张桑蚕,共生产出27担蚕茧,“仅靠养蚕,我一年就有6万多元的收入。”
放在以前,李明刚养蚕可没有这么多收入。“养蚕不仅辛苦,还是个技术活,就拿饲养幼蚕这个环节来说,管理不当极易出现桑蚕发育不良甚至大批患病死亡的情况。”李明刚说,过去他在育幼蚕的过程中管理粗放,直接投喂整张桑叶,养殖的桑蚕体质弱,入眠慢,结出的蚕茧小,卖不出好价钱。
近年来,黔江区探索出桑蚕生产的“六化五配套”技术。其中,专业化小蚕共育技术为李明刚等养蚕户在幼蚕饲养问题上提供了解决方案。
“我们在村上建立了幼蚕共育室,为幼蚕提供恒温、恒湿、无菌的生长环境,饲喂的桑叶也是根据幼蚕的生长情况经过切片后再投喂。”蒲花社区党委书记钟世勇说。
“养好小蚕七成收。”目前濯水镇共建立了20余个幼蚕共育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育蚕效率,实现小蚕共育的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去年濯水镇还在双龙村建立了智能化小蚕共育室。
在双龙村智能化小蚕共育室,记者看到共育室内不仅配备了温度、湿度控制器,切桑、喂蚕、消毒等环节也是通过智能化养蚕设备全自动进行。在智能化小蚕共育室,双龙村还建立了标准化养蚕大棚,棚内配置了50台立体式养蚕饲育机,通过重叠蚕床的方式,提升养蚕效率。去年,濯水镇共新建400余个标准化养蚕大棚。
养蚕户生产的蚕茧也不愁销路。“我们每年会以45元/公斤的保底价,在濯水镇收购蚕茧,用于生产床品、服饰、手工品等产品。”重庆市双河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松奎介绍。
濯水镇内的濯水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拥有土家吊脚楼建筑群、“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沧浪桥等人文景观。依托镇上丰富的文旅资源,濯水镇建立了武陵山丝绸博物馆,展销服饰、伴手礼等丝绸产品以及丝绸生产工艺和黔江桑蚕文化。
“我们通过打造蚕桑产业发展示范镇,围绕‘蚕桑+’做足文章,接‘二’连‘三’建成蚕桑全产业链,提升了产业效益,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丝路’。”濯水镇党委书记张项说,“我们将争先创优,赛马比拼,扩大桑树、桑蚕的种植、养殖规模,让蚕桑产业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
(稿件原载于2023年02月16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