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周致富经 > 正文

农业技术 | 大棚蔬菜秋冬季节降湿有讲究

发布日期:2021-05-19 15:50 来源:《农家科技》杂志

大棚蔬菜越冬冷床育苗,在雨多的情况下,易存在棚内湿度偏大,长势不好,病害较多的现象。总结近几年的调查,因湿度管理不到位导致越冬育苗不成功的现象特别多。通过对大棚内湿度的调节,要求达到的适宜空气相对湿度是:白天50%~60%,夜间80%~90%,尤其是夜间湿度不可过高,否则不但影响大棚内温度的提高,也极易使蔬菜发生病害。要降低棚内湿度,应根据季节、天气状况、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以及病害发生情况等综合条件,依据干湿温度计的相对湿度,采用多种方法及时调节控制棚内相对湿度,以利作物生长。

一、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是最有效、最常用的大棚降湿措施。作物对湿度的要求是空气湿度低,而土壤湿度要适当高些。一般每次灌水后,在不影响温度条件的情况下,都要加大通风量,降低棚内湿度。

在早春和晚秋,由于外界气温较低,通风降湿常与闭棚保温有矛盾,即闭棚保温常会使棚内湿度增加,而通风降湿又会使棚温降低,可通过通风时间的早晚、长短和通风口的大小来解决。

秋冬季节,温度逐渐降低,通风减少,为降低湿度,应分段通风,温度低时,拉小风口放风,随温度升高逐渐拉大风口。若棚室保温性能好,也可在夜间适当通风,保证棚内环境适宜。

高温季节降温、排湿,需早通风,甚至昼夜通风。

即使在雨天或大雪等恶劣天气,大棚内的温度比较低,一般以保温为主、降湿为辅,但必须通风降湿,只是可比平时迟通风。通常在中午前后进行短时间通风,早闭棚,揭膜时应在背风面进行,只有在棚内温度过高时才在通风面通风。

二、加温降湿

有时由于大棚内温度较低,而湿度又较高,仅采用通风的方法来降低湿度,其效果可能不很理想。可以采取加温的方法来降低大棚湿度。假如棚内湿度为100%,棚温为5℃时,每提高1℃,湿度约降低5%;在5~10℃时,每提高1℃,湿度降低3%~4%。温度20℃时,湿度为70%;温度30℃时,湿度为40%。

三、地膜与秸秆配合覆盖

在种植行铺设地膜,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10%~15%,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和提高地温,减少浇水次数,对棚内蔬菜有利;特别是浇水后,效果更加明显。同时铺设秸秆,起到调节作用,夜间湿度大时,秸秆可以吸收部分水分,湿度低的白天,秸秆能释放出自身储存的水分,起到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秸秆还可避免人工操作时踩硬地表。

四、合理浇水

灌水应根据保护地内的特殊环境和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正确地掌握浇水时间、浇水量及浇水方法。浇水时间以早晨日出之前或日出之后尚未晒热蔬菜时最为适宜,如在下午浇水,最好选日落之后或无日光直晒蔬菜1小时后进行。浇水量的多少除取决于不同的蔬菜种类以外,还与温度、土壤和风力有关,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应浇至田间最大持水量为止。保护地内的灌溉水温度不能太低,应与空气温度基本一致。浇水方法可采用沟灌、壶灌、喷灌、渗灌及滴灌等。

五、开沟排水

除了在大棚内采用深沟高畦外,在大棚四周应开排水沟,确保大棚外面的水不倒灌棚内,做到雨停沟干。下雪天(特别在融雪期),应将从大棚上清扫的积雪及时清除,可降低棚内湿度,避免大棚土温的进一步降低。

六、改变用药方式

防治大棚病虫害时,若用喷雾方式,势必增加棚内湿度。建议在晴天喷药,最好在下午3点左右开始,尽量在天黑以前喷完,保证药液吸收完全。在连阴天时,可以选择采用全自动喷药机、弥雾机,减少用药量。此外,根部使用的药剂,最好采用灌根的方式,保证药效的同时降低土壤湿度。

七、及时盖棚

冬春时,应注意盖棚的时间。如果在土壤很湿的情况下盖棚,易使作物经常处于高湿的条件下,对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应在秋末冬初土壤干燥时就盖棚,便于日后对棚内土壤和空气湿度进行调节,这点在生产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越冬育苗。

早春气温回升后,即使是阴天或雨天,当棚内湿度大时,也应及时揭膜通风降湿。

春夏之交,顶膜不要过早揭除,迟揭顶膜可防止雨水的冲击,控制棚内土壤和空气的湿度,利于作物的生长结实和防止病害传播蔓延。为解决棚温过高的问题,可撤掉裙膜,加大通风量并日夜通风。必要时还可在棚顶加盖一层遮阳网降温,只有当棚内春夏作物收获之后才揭顶膜,然后深耕晒土,准备秋种。

此外,可在大棚内畦面或畦沟中撒(铺)砻糠灰、砻糠等吸水能力强的材料。据试验,每1000克砻糠灰可吸收2000克的水分。所以,当大棚内温度低而湿度高时可撒砻糠灰等。在苗床地内降低湿度,还可以采用撒干土和松土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