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周致富经 > 正文

农业技术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精细化种植管理技术

发布日期:2023-02-27 16:28 来源:《农家科技》杂志

“玉米套大豆,十种九不漏”。利用大豆和玉米遗传和生物学特性差异,进行2行玉米与2行(或3行)大豆带状间作套种,是保障粮食安全、扩大油料生产、实现“一地双收”的重要技术,该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2021年114项主推技术之一。据悉,2022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1550万亩,其中,贵州省推广1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精细化种植是在传统间套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采用玉米带与大豆带复合种植,让高位作物玉米株株具有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轮作,适于机械化作业,现将其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地、整地

前茬作物在收获后,利用土壤监测设备对其内部的水分、营养元素、墒情等数据进行勘测,选择综合能力最佳的地块进行栽培。整地深翻20~25厘米,按畦面宽80~90厘米做畦,并开好排水沟。耕作层较深的区域,2~3年后要用深松机进行1次全面的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为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选配良种

1.大豆。结合贵州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特点,大豆品种应选用生育期长、耐荫、抗倒、宜机收的鲜食品种,如黔豆10号、黔豆12号、黔豆7号、安豆5号、南豆25、油春1204号、中黄39、石豆885、郑豆0689、石豆936。

2.玉米。选择抗逆力强、通过国家或当地审定推广的耐密抗倒伏型、平展型、株高260厘米左右的紧凑或半紧凑型品种,如农大372、新中玉667、金玉932、正红6号、贵卓玉10号、裕单172、金福玉66、黔单24等优质玉米品种。

三、种子处理

1.大豆。大豆生产中不施氮肥,可使用生物菌肥或根瘤菌拌种,以促进作物养分吸收、固氮效果,同时可起到保花保果,分解磷、钾养分等作用。

2.玉米。可直接购买包衣玉米种子。包衣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均高于普通种子,而且可减少病虫害发生。但需提前做好土壤检测,避免在盐碱地上播种,因为种衣剂遇碱会失效;避免在低洼涝地播种和浸种催芽。

四、精准播种

1.播种日期。“苞米下种谷雨天”,大豆、玉米联合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2.精细播种。

(1)机播匀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选用2BYFSF-3型、2BYFSF-5型、2BYFSF-6型或2BMFJ-PBJZ6型专用施肥播种机进行播种。大豆、玉米联合播种一体机,能够实现播种、施肥和除草打药同步进行,每小时可播种3~5亩,机具作业效果好、效率高。

(2)机播示范片参数的确定。通过安装有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玉米播种机进行播种,可设置地块信息,获取地块位置,规划作业路径,实现玉米精准播种作业,直线精度误差不超过2.5厘米,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玉米产出量。

3.水肥管理。

(1)灌溉。要平衡好“大豆头水灌水早、玉米头水灌水迟”的矛盾,在两行玉米之间铺设滴管带,考虑提前7~10天浇“蒙头水”,玉米灌浆至乳熟期和大豆结荚灌浆期根据降水情况而定,1周1次,每亩每次灌水20~25吨。

(2)肥料。

①玉米。根据玉米大豆需肥特性,要求控氮保磷,补充微量元素(锌、锰),接种大豆根瘤菌,减少大豆氮肥用量、保证玉米氮肥供给,种、肥同播,减少施肥作业环节和工作量,实现播种、施肥一体完成。播种时,每亩玉米施专用控释型配方肥67~83千克,施肥深度为10~15厘米,肥料与种子保持5厘米以上安全距离。结合中耕每亩玉米追施尿素25~35千克。

②大豆。建议施纯氮2~3千克/亩,或平衡复合肥15~20千克/亩,作种肥一次性施入。

4.合理密植。

(1)扩间增光(扩间距)。用宽窄行种植,推广“2+2”(2行玉米间2行大豆)的宽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扩大宽行行距为大豆增加光照,缩小玉米株距确保玉米密度与净作密度相当。使每行玉米有边行优势,便于大豆生长和机械化作业。玉米宽行1.6~2米,窄行0.35~0.4米,在玉米宽行内种2行大豆,行距0.35~0.4米,大豆行与玉米行间的距离0.6~0.7米。

(2)缩株保密(缩株距)。

①大豆。缩小大豆、玉米株距,达到净作的种植密度,大豆单粒穴播,株距10~12厘米,密度为当地单作的70%以上(10000~12000株/亩),穴留2株;若遇到气温升高,播种大豆会出现植株变矮、开花提早、花荚偏少等现象,应适当增加大豆密度至11000~12000株/亩。

②玉米。玉米株距控制在12~14厘米,密度与当地净作相当,即3500~4000株/亩,每穴留1株。

五、田间管理

1.补种补苗。针对已播种但密度不足的区域,要抓紧时间补种、及时补苗,保证种植密度。出苗后,按行株距要求进行补种或者匀苗(玉米可采取移栽,将过密的苗移栽至缺苗处)。

2.中耕、追肥。出苗后25~40天,人工中耕1次,结合对玉米施追肥(尿素10~15千克/亩),并铲除或拔除杂草;再隔25~40天,对玉米进行第二次施追肥(尿素15~20千克/亩),并铲除或拔除杂草。

3.化学除草。选用精异丙甲草胺、异丙甲草胺等安全性高的除草剂,进行芽前封闭除草。播后芽前每亩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金都尔)80~100毫升,如阔叶草较多可混加乙草胺进行封闭除草;苗后用GY3WP-600分带高架喷杆喷雾机定向喷施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通过物理隔帘将玉米、大豆隔开施药)。

4.生育期肥水管理。

(1)调肥控旺。

①大豆。在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根据长势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喷施茎、叶,控制旺长。将有机肥料和氮、磷、钾元素肥料配合施用,并与钼、硼等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搭配。

②玉米。视长势补施叶面肥或追施少量氮、磷、钾肥和锌肥。共生作物按净作施肥标准施肥,或施用纯氮20千克/亩的配方肥或专用控释复合肥。

(2)水分调控。

①大豆。大豆全生育期每亩灌水160~200吨。

②玉米。玉米全生育期每亩灌水200~220吨,苗期1~2次,每次15~20吨;拔节期至抽雄期5~7天1次,每次20~25吨;抽穗至籽粒形成期间5~7天1次,每次25~30吨;玉米灌浆至乳熟期和大豆结荚灌浆期根据降水情况决定是否灌溉,一般7~10天1次,每次20~25吨。

六、收获

1.大豆。大豆在叶片完全脱落、茎变黄、荚变褐、籽粒呈椭圆状时,选择在晴天收获;收获后及时翻晒,在5天之内用大豆专用脱粒机或人工脱粒,脱粒后及时晒干、入库。鲜食大豆在豆粒鼓满时及时采摘。

2.玉米。玉米8月下旬可收获。在玉米苞叶变黄、籽粒饱满变硬时及时收获,使其自然干燥,脱粒、晒干、入库;鲜食玉米在抽雄吐丝后20~25天即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