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周致富经 > 正文

农业技术 | 小叶杨的繁育及造林技术要点

发布日期:2023-01-04 09:39 来源:《农家科技》杂志

小叶杨也称为名扬,属于落叶乔木,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发达的根系。其树形美观,叶片秀丽,生长快速,广泛应用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城镇绿化,是优良的绿化观赏树种之一。其木质坚韧,耐摩擦,结构也较细密,易加工,可作建筑、造纸、人造纤维等用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一、小叶杨的特征特性

1.形态特征。小叶杨属于落叶乔木,树高可达到20米左右,胸径超过50厘米。树冠呈卵圆形展开状。小枝刚开始颜色为红褐色,表面光滑,之后转为黄褐色。叶片长、宽分别为3~12厘米、2~8厘米,形状多为菱形、倒卵形,叶片边缘有细钝的锯齿。

2.生活习性。小叶杨属于喜光树种,有着发达的根系及萌芽能力,适应气候的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抗寒耐旱,在﹣36℃、40℃的极端环境下也可存活。小叶杨对土壤没有严格的要求,在多种类型土壤上均可生长,包括冲积土、沙壤土、灰钙土、轻壤土等。小叶杨在碱性的土壤上(pH值为8)也可生长,能耐一定程度的盐渍化。

二、小叶杨的繁殖技术

1.播种育苗。

(1)种子采集。不同区域的光照、湿度、温度、海拔等均有所差异,因此小叶杨种子的成熟时间有所不同,辽西等东北地区小叶杨种子成熟的时间在5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后颜色逐渐转为黄褐色,此时即可进行种子的采集。

小叶杨种子的采集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将自然脱落下来的种子集中收集起来,二是直接将果实所在的枝条剪下来集中收集。两种方法均便于操作、成本不高,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2)种子储藏。种子采集回来后,在晴好天气里将精选的饱满种子在干净的地面上铺厚度5~6厘米的一层,注意不可过厚,以免沤坏种子。摊晾期间,要勤翻动,一直晾晒到种子全部露白。之后用机器进行筛选,以提高效率。小叶杨适应能力强,可以在收集种子后进行播种,如果遇到持续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则会降低小叶杨的萌发率,此种情况下可先将种子放入到温度低、干燥的窖中储藏,待天气晴好后再播种。经过储藏后再播种,小叶杨的萌发率也可超过80%。

(3)播种。播种育苗作为一种传统的有性繁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后代幼苗的成活率、提升其抗性水平,相对来说流程比扦插育苗更加繁杂。播种育苗有两种方式,即撒播、落水播种。

①撒播。此种方式要求先在育苗地上灌底水1次,之后再进行撒播、喷水;需要注意的是底层土壤要求处于湿润状态。然后充分整细表层土,并耙碎。播种量为0.5~1千克/亩。播种结束后覆盖一层厚2~3厘米的细沙,并洒水1次,此次喷水用细眼水壶为好。

②落水播种。此种方式要求先灌溉,之后进行播种、覆盖(覆盖材料为细土、肥料和沙混合而成),确保种子稍微露出一点即可。

2.插条育苗。小叶杨插条育苗的繁殖率高,是小叶杨繁殖中常用的一种无性繁殖的方法。插条育苗的步骤主要包括选择插穗、扦插、灌溉、覆土等。时间上,春季、秋季均可进行扦插。一般生长1年左右的插条作为插穗效果最好,生长不够1年、长势健壮的枝条也可作为插穗。插穗的长、宽分别为15~20厘米、0.8~1.5厘米,利于插穗扦插的成活。

如果扦插的时间选择在春季、插穗在秋季采集,则需要对插穗做好越冬管理,包括窖藏、坑藏、沙堆储藏等。春季扦插一般在3月上中旬,提前将插穗下端插入到清水中浸泡3天左右即可用于扦插,对其根芽的萌发有利。扦插后科学灌溉,在插穗根系萌生之前一般需要浇灌1~2次,待萌发根系后延长灌溉的频次,每2周灌1次即可。6—7月在灌溉的同时进行追肥,一般追肥2~3次。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枝、抹芽等。

秋季如果扦插,则需要选择在树叶脱落后到土壤上冻之前这段时间进行,直接将插穗的下端插入到土壤中,之后覆盖6~10厘米左右厚的土,待第二年春季插穗新芽萌发后改土施肥。

三、小叶杨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小叶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所选择的造林地以土壤肥沃为好,在辽西等干旱地区的黏土、石砾土、贫瘠的沙土等土壤上造林也可以生长,在有严重水土流失的区域也可造林,需要采用鱼鳞坑、水平沟等整地方式。

2.造林方法推广。

①造林模式选择。小叶杨造林建议选择混交的方式,合理搭配,包括与沙棘、紫穗槐等根系有根瘤菌的灌木等进行混交,对造林后的快速生长有利,可以为小叶杨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素营养。如果选择小叶杨与沙棘进行混合造林,分别栽植200~300株/亩,混交后小叶杨的长势佳、树干通直,且在沙棘的影响下,小叶杨的侧枝可自然脱落,对枝条的自然整理、调整比较有利。在沙棘与小叶杨混交的林分内,小叶杨树高生长更快,比纯林高10%左右,胸径的生长增幅在25%左右,且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小叶杨与沙棘混交可采用带状、隔行混交方式。

②植苗造林。选择生长1~2年的健壮、未发生病虫害的幼苗。小叶杨人工造林的密度适合在(2~3)米×(3~5)米,如果采取机械造林,则株行距适合控制在(3~4)米×(5~6)米。具体的造林密度结合实际立地条件、造林密度等确定。

3.造林后抚育。

①修枝。小叶杨造林后的前3年主要目的是进行树冠的培养、促进根系的发育,一般不需要进行修枝等管理。当林间进入郁闭状态后需要进行修枝,具体修枝的时间结合当年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在夏季修剪,则利于伤口的快速愈合,很少萌生出徒长的枝条,但是修剪的时间要与害虫产卵期避开;修枝的工具要求锋利,确保切口不出现劈裂。对于规格较小的树,修剪时可平切;对于规格较大的树,切口要求稍微凸起,对修剪伤口的尽快愈合有利。

随着树龄的增加,修枝后树冠相对于树高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前5年的占比在三分之二左右,第6~10年一般在二分之一左右,超过10年后控制其占比小于三分之一。如果用作行道树,可适当增大树冠,修剪强度不可过大,通过适度的修剪,可对树的后期生长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以生长6年的小叶杨为例,与没有经过修枝的林分相比,修过枝的树高增幅达13%以上,胸径增长超过14%。

②肥水管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栽植的同时施入底肥;也可在造林技术后于林间空隙种植绿肥。每年结合天气及土壤湿度条件合理灌溉几次。

③间伐。小叶杨造林后5~7年树木逐渐郁闭,之后需要进行第一次间伐管理;结合小叶杨林分内树木的密度、长势、培育目标等情况确定具体间伐的密度;经过间伐后,一般林间株行距在(2~3)米×(2~4)米。造林10~13年需要再间伐1次,此次间伐后林间树木株行距在(3~4)米×4米左右。

具体按照“砍劣留优、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中有留、留中有砍”原则进行间伐,确保间伐的质量、保留的苗木密度。如果人工小叶杨林内树木长势好、密度大,则隔株、隔行进行间伐;如果长势不佳、林分情况差,则非等距间伐。当林间郁闭度在0.7以下时,不需要采取间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