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周致富经 > 正文

荣昌农技:黄芪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发布日期:2020-12-08 16:27

黄芪为著名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为补气固表、排脓、利尿托毒、敛疮生肌之佳品,疗效显著,深受广大医生、患者所喜爱,享誉国内外。黄芪野生、家种均有,下面介绍一下在荣昌种植黄芪的技术与管理。

生长环境

黄芪多生于山区或半山区的半旱向阳草地上,或向阳林缘树丛间,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林;土壤多为山地森林暗棕壤。具有喜冷凉、耐旱性强和怕涝的习性。

黄芪1年和2年生幼苗的根对水分和养分吸收功能强,随着生长发育进展,吸收功能逐步减弱,而储藏功能增强,主根变粗大。生长周期为5~10年,如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

生长中的黄芪。摄影:杨谊昌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黄芪为深根性植物,平地栽培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疏松而肥沃的沙壤土;山区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好,背风向阳的山坡或荒地栽种。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质地黏紧;低洼易涝的黏土或土质瘠薄的沙砾土,均不宜栽种。选地后进行整地,以秋季翻地为好,一般深耕30~45厘米,结合翻地施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农家肥2500~3000千克,春耕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墒,然后耙细整平,作畦或打垄。

2、种植方法:

(1)选种和种子的处理:选种可采用水选和风选法,除去杂质、瘪粒和虫蛀的种。播种前须进行种子处理,多采用粗砂或磨末机轻度摩擦种皮,也可将种子置于50℃的温水中浸泡6~12小时,捞出后装入布袋催芽。

(2)播种:分春播、伏播和秋播。春播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伏播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秋播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春播应注意土壤墒情。播种方法有穴播、条播和撒播,但主要为穴播和条播。在生产上多采用直播,田间管理方便,省工而产量高,质量好。育苗移栽不仅费工,而且移栽时易伤主根,形成鸡爪芪,影响药品质量。

3、采种:2年生黄芪即开花结子,但种子多不饱满。采3年以上所结的种子最好。采收时要做到随熟随采。如采收不及时,荚果易自然开裂。采收的荚果,晒干脱粒,即可留作种用。

黄芪成品。摄影:杨谊昌

栽培管理

1、中耕除草和追肥:当年苗出齐后即可松土除草,一般进行2~3次。当苗高7~10厘米时进行疏苗,按15~20厘米株距定苗。以后每年于生长期视土壤板结和杂草长势,进行松土除草。播种1~2年生黄芪生长旺盛,根部发育较快,可结合中耕除草适当追施磷钾肥料。

2、灌溉与排水:出苗和返青期需水分较多,如遇干旱,应及时进行灌水。雨季土壤湿度大,易积水地块应及时疏沟排水,以防烂根。

3、病虫害防治:

(1)病害:

白粉病:从苗期到成株均可发病,一般多在7~8月。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为害荚果。受害的叶片和荚果表面生出白粉,后在病斑上出现小黑点,可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15天喷1次波美0.3度石硫合剂,或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每10天1次,连续2或3次。

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造成烂根。发病后植株自上而下萎蔫、枯黄,以致死亡。发病多在6~8月,在高温高湿,土质黏重的情况下更易发病。防治方法:认真选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整地时每667平方米施70%五氯硝基苯1千克进行土壤消毒,并施石灰氮20~25千克作基肥。

(2)虫害:

蚜虫:属同翅目昆虫,多在6~8月发生,主要为害植株上部的嫩茎叶,从而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防治方法: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和50%杀螟松1000倍液喷洒,每7天1次。

豆荚螟: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一般在6~9月发生,成虫产卵于嫩荚或花苞上,幼虫孵化后为害种子。防治方法:在成虫盛发期,于傍晚喷洒80%晶体敌百虫1500~2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3~5次,直到种子全部成熟。

收获与加工

黄芪药用部分为根部。必须长至一定的长度和粗度才能采收。一般3~4年即可采收。以秋季10~11月为采刨期,因其根生长很深,采挖时应以铁镐深刨,一般刨至100厘米左右,才可拔起。刨时切勿损伤其外皮并避免折断。然后洗净泥土,将黄芪放于沸水锅内略浸1~2分钟,随即取出,置阴凉处,让其回润,再削去头尾,用绳捆把晒干,再搓直,这样可使根条挺直,再分别成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