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周致富经 > 正文

农业技术 | 小麦条锈病发生与防控技术

发布日期:2022-07-19 16:02 来源:《农家科技》杂志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该病传播迅速,属于一种流行性真菌性病害,具有分布广、浸染能力强、菌源量高、损害大的特点。为严防小麦条锈病蔓延风险,保障粮食安全,山东省平邑县农业农村局近年来积极开展小麦条锈病检测和预防,抢抓条锈病防治关键期,有效控制和压低病源基数。

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大区间典型远程气流传播流行的小麦病害,主要由条形柄锈菌侵染引起,一般在春季发生,发病后,具有很强的本地区传播或向相邻区域传播的能力,且变异快,破坏小麦叶绿素,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秆、麦穗及颖壳等内部组织,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实现对植株养分和水分的掠夺。在发病初期,叶片或叶鞘上产生鲜黄色或黑色疱斑,这种疱斑常常以小长条状或长椭圆形排列,形成孢子堆覆盖叶片和叶鞘上,每个孢子堆每天可产孢子1800个左右(锈褐色粉状物),可持续产孢子8~10天,通过高温和气流的作用,形成孢子流,相互交叉流行,反复循环侵染,引发该病。此外,在小麦灌浆期,因该病过度消耗小麦植株内水分,使灌浆受阻,无法满足小麦生长发育和灌浆期的水分需求,从而降低产量,使千粒重下降,小麦条锈病一般流行时,减产率在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由于我国小麦主栽品种抗原单一,抗病品种推广面积有限,一旦气候条件适宜,又有适量的菌源,小麦条锈病常会在全国大范围流行,并造成严重损失。

二、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条件

1.温、湿度条件适宜。小麦条锈病生殖繁育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合小麦条锈菌侵染。菌丝体适宜侵染的温度范围为13~16℃,孢子发育适宜温度为9~11℃。当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麦叶组织内休眠越冬。夏孢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湿润的环境为小麦条锈病爆发提供了条件,当连续降雨天数达11天,降雨量超过50毫米时,适于条锈病菌的侵染与繁殖。4月底至5月中旬有雨,以后条锈病普遍发生,后期造成局部地区条锈病中轻度流行。

2.品种抗病性差。品种选择也是引发条锈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种不同,抗性存在明显差异。若选择抗原较单一的品种,或常年坚持种植一个品种,小麦抗病性降低,都会引发该病。可选择周麦30、泰麦733、中麦875、济麦262、新麦208,这些品种苗壮,中抗条锈病。

3.菌源数量充足。

(1)菌源越夏、越冬的积累量与第二年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目前,山东省小麦条锈病菌源主要来自邻省,随西南季风气流传入。例如: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拔节至抽穗初期),小麦质地幼嫩,病源入侵与当地小麦生育期配合度高,早且充足的入侵菌源为条锈病的发生提供了致病菌。

(2)连作田菌源积累量多,邻作田抗病力弱也易受侵染。

(3)冬麦区播种过早、施用未充分腐熟的粪肥、株间通风透光差、禾本科杂草发病严重,或在抗病力减弱的情况下易发病。

三、小麦条锈病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以预防为主,应积极落实减少菌源,适期用药的植保策略。

1.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性品种。

①抗性方面。选种时,选择抗病能力较强、抗原类型不同且适宜本地区环境的品种进行栽培,并保证小麦纯度。避免选用高感条锈病品种和中感条锈病品种,例如:烟农999、临麦4号、烟农1212、泰农18、鲁原502,或山农28、青丰1号、济麦22、烟农5158等。

②栽培模式方面。考虑小麦品种多样性、区域性等适地因素和特点,应合理轮作换茬,避免与寄主作物进行轮作、邻作,宜与大豆、花生、马铃薯等非寄主作物实行两年以上的轮作,减少菌源。

(2)科学整田。通过轮流倒茬破坏菌丝生长环境,减少菌源残留,确保小麦从土地中获取足够养分。

(3)播种。

①播种时间。结合平邑县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及条锈病的发生规律,适当晚播,以减轻秋苗的发病,减少越冬菌源;播种时间在10月上中旬即可。

②密度控制。播种密度为15千克/亩左右;此外,为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小麦保苗密度一般在12万~25万株/亩。

③播种深度。过深或过浅均不利于出苗,播种深度3~5厘米即可;若播种时地块比较干旱,深度可控制在5~7厘米。

(4)水肥管理。

①水分。孕穗期是小麦水分临界期,干旱地块会导致小麦缺水萎蔫,而水分过多则易发生涝灾,因此,应根据小麦水分丰缺情况适量灌溉。

②适时追肥。施肥时,应按照“底肥(25~30千/亩)+追肥(尿素10~15千克/亩)+叶面肥(一喷三防)”的原则施用。其中,底肥应充分腐熟,增强小麦抗病力。追氮肥时避免过多、过迟。

(5)减少菌源。在小麦收获后,应清除掉落病麦秸、杂草,带到田外处理,并整地深翻26厘米以上,以减少田间菌源数量,预防条锈病的发生。

2.药剂防治。

(1)播种育苗环节。注意科学合理播种的数量和密度,并充分施入有机肥、氮、磷、钾等微肥,培育壮苗,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单一偏施氮肥,避免田间麦苗旺长,环境密闭、潮湿,引发条锈病。

(2)苗期药剂防治。

①化学药剂。选用高效、低毒、低风险药剂,可选用多菌灵系列,或戊唑酮、吡虫琳、丙环唑等,或一些复配药剂喷雾防治。条锈病的反复侵染能力较强,要坚持发现一处防治一处的药剂施用原则。为防止二次侵染,可在首次喷药一周后,再防一次。当田间受到二次侵染时,要及时采用化学药剂喷施,用药量为:每亩可用30%吡虫琳17~22克,80%戊唑醇10~12克,对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

②生物农药防治。在防治过程中,不能盲目加大用药量,提倡一次施药防治多种病虫,以降低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可加强轮换用药,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应交替轮换使用,防止或减缓病菌抗药性产生,确保防治成效。生物农药施用时,分三个阶段:小麦苗期,每亩用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20克,对水后均匀喷雾;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每亩可用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抗120)水剂333~500克,对水均匀喷施,隔7~10天喷1~2次;拔节期至抽穗期,每亩可用短小芽孢杆菌QST2808菌株可湿性粉剂333~533克,对水均匀喷施叶面。

(3)拔节期与孕穗期药剂防治。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哇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于晴天下午喷施,病重地块可隔7~10天重新施药喷治。在防治过程中要坚持“打点保面”,努力控制病害扩展蔓延,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4)机械化“一喷三防”防控。小麦孕穗抽穗关键期,为实现联防联控、连片飞防,可在4月的中下旬和5月的上旬开展,可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对小麦“一喷三防”,喷洒的药剂包含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叶面肥、微肥等,以提高小麦条锈病防治效率,防止条锈病大面积扩散和流行,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