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起莲藕,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尖口头的“座上宾”,他们咏荷、颂莲、赞藕,展现的都是花、藕的美态。
高燕镇红军村盛开的荷花。 (重庆市城口县高燕镇 供图)
在重庆市城口县高燕镇红军村,莲藕不仅带来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如画美景,更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高效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不说,还让村民通过售卖莲藕增加了收入。
身处大山深处的红军村,如何在“巴掌田”里种出了成片的莲藕?近日,记者来到红军村,去探寻该村的“求藕之路”。
“巴掌田”种出“满塘莲”
高燕镇红军村盛开的荷花。(重庆市城口县高燕镇 供图)
红军村地处崇山峻岭,四面环山,但在山脚却有数块小盆地,在世代村的开垦下,一块块“巴掌田”便逐渐形成了错落有致、梯次延伸的成片水田。这为莲藕产业在村里“安家落户”奠定了坚实基础。村里有人曾种过莲藕并取得不错的成果。
“有水田,又有村民实践经验,我们决定试一试。”红军村村支书谢正学告诉记者。
2018年,红军村信心满满的种下了第一批莲藕,但由于部分莲藕伤损,再加上下种的季节偏早,导致种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生长。村里赶紧找到了农业专家,在专家指导下补种了伤损藕种,随着时间推移,种子也相继发芽,大家心里的石头才落下了地。
如今沿着山势坡度开垦而出的梯田在公路边连成一线,微风过处,如镜的水面荡起阵阵涟漪,荷叶也在风中轻摆摇曳,映着温润的月光,翠绿也更深几分。这样的美景,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荷塘映月。目前,红军村境内已有连成一片的40亩藕田,花开之时,满村荷香。能有如此规模的荷塘,得益于红军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满塘莲”引来“八方客”
高燕镇红军村连片的水田。(杨鹏飞 摄)
曾经的红军村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深困于大山之间,产业不旺、旅游不兴、名气不显。
如今,提起红军村,许多人脑海中冒出的第一句话就会是:“那儿的荷花很漂亮!我和家人一起去过。”
自红军村大力发展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以来,九曲云路、烈火枫林、百里云谷、观音洞等景观逐渐有了名气,吸引了游客前来,而以“荷塘映月”命名的莲藕基地更是深得“宠爱”,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往“打卡”。
高燕镇红军村村民在藕田中采摘莲藕。(杨鹏飞 摄)
耿超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是土生土长的高燕镇人,但从前却对红军村没什么了解,更从未到过该村。
前不久,他带着家人走进了红军村,看着只有零星睡莲绽放的荷塘,也不由地发出感叹:“可以想象全部荷花开放该有多美,作为一名高燕人,我竟然不知道家乡还有这样的美景。到了荷花盛开的时候,我一定要再上来看那美丽的景象。”
“八方客”兴起“农家业”
荷塘把人带来了,商机也就来了。部分村民看到了发展前景,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一商机。
于是,大巴山森林人家应运而生。
高燕镇红军村村民看着丰收的莲藕笑逐颜开。(杨鹏飞 摄)
杨超就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在2020年,他将自家住房升级改造,开设起了“荷香苑”大巴山森林人家。
大巴山森林人家到处都有,如何才能吸引客人光顾?杨超决定主打“生态农家宴”,原汁原味的菜品“一炮而红”,引来了众多游客用餐,生意十分火爆。
“我的路选对了。”杨超说到,莲藕基地和自己的“荷香苑”相得益彰,美景带来了游人,游人带来了生意。2020年,“荷香苑”大巴山森林人家营业额就超过了10万元,2021年的生意更加兴隆,仅4个多月,营业额就超过了5.5万元。
高燕镇红军村盛开的荷花。(杨鹏飞 摄)
莲藕基地为杨超带来的不只是游客,还有食材。2020年莲藕采挖季节,杨超推出了莲藕系列菜品,凉拌脆藕、腊排藕汤、红烧藕丁等菜品赢得了众多好评。
不只是杨超,村里10多家大巴山森林人家,基本使用本地食材。此模式带动了其他村民发展产业,养鸡、喂猪、种菜的热情空前高涨,曾经只能自家吃的产品换成了钱,村民个个笑逐颜开。
因“荷”而成“藕”,用“心”当做“媒”,红军村,佳“藕”自天成。